景区门票一口气上涨57% 涨价缘何有规不循
旅游,本是一件兴奋又激动的事,可不曾想到竟然被门票的价格影响,真是又气愤又不解,为何门票价跟攻略上的不一样,而上涨的价格,景区也未做任何说明,好端端一趟出游,被票价毁了。不管假期时间长短,涨价似乎成了假期景区“迎接”游客的例牌。
据报道,端午节假期有出游者吐槽:到了景点之后,发现门票价跟攻略上的不一样,而上涨的价格,景区也未做任何说明。不管假期时间长短,涨价似乎成了假期景区“迎接”游客的例牌。因为门票突然涨价,多少人气恼、愤怒、不解。按说,景区的运营成本需要自己消化,所以收取门票的做法并无不妥;而像古建筑维护、园林保养、花卉引种、道路修建等成本支出,不同时间多少不一,门票存在变动也属正常。
公众并不是不能接受门票价格上涨,只要上涨空间适度、上涨原因提前告知、门票用处有清楚说明,这样的上涨,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但在现实中,景区涨价幅度和涨价预告往往违反国家规定。比如,甘肃省发改委近期正式批复,从今年10月10日起,麦积山风景区的门票价格将从70元上调至旺季110元,“一口气”上涨57%,根本不把“不得超过30%”的涨幅限令当回事。
景区门票巨幅涨价与火速提价,到底为何?违规涨价往往跟景区维护成本上扬无关,而是地方政府或管理部门伸向景区的“要钱”之手太多。在我国,很多景区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门票价格并非由市场自发形成,而是由政府主导,不少景区都设立了门票处,设在政府或管理部门之下,有专家为此夸张形容,一到下班时,收来的一兜子钱就端到财政局去了。
众所周知,现在喜欢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从惠民的角度出发,当景区提价时,政府应该拿些钱补贴景区,这才是旅游上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在景区管理上,地方政府往往扭曲了自身定位,非但不拿钱补贴景区,反而处处伸手向景区要钱—资源有偿使用费、基础设施建设费、价格调节基金,甚至是防洪水利建设费、民生工程建设资金、景区管委会储备资金等。个别地方更是以“发展旅游经济”为名,将巨额广告费用摊到游客身上。由于定价机制不完善,价格管理不统一、不明确,景区门票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印钞机”,及各方“要钱”的好窗口。都把手伸向景区,门票岂能不涨?所以,遏制景区违规涨价,关键在于收回伸向景区的行政之手,而及时公布门票价格构成、涨价依据,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旅游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腋臭治疗的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怎么控制饮食
颈椎骨质增生的中医辨证治疗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什么